2亿年来个体持续缩小的苔藓动物
体型演化一直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议题,“Cope’s Rule”用于描述大量类群在演化过程中体型逐渐增大的趋势。最近一项聚焦于苔藓动物的研究,揭示一类名为“Berenicea”的环口目苔藓动物在过去2亿年中个体大小持续减小,与“Cope’s Rule”呈现相反的演化趋势。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俊业、丹麦奥斯陆大学Lee Hsiang Liow和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Paul D. Taylor合作完成,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
研究团队对200个晚三叠世至今的“Berenicea”形态型苔藓动物样本进行测量,发现其个虫最大宽度随时间显著下降。研究者运用多种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氧气水平变化、唇口目苔藓动物的起源速率及其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等潜在因素对个虫体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氧气水平与个虫大小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因果关系薄弱。同样,唇口目作为空间竞争的优势类群,其兴起也并未直接导致“Berenicea”个虫缩小。此外,还排除了样本所处(古)纬度(温度)变化对个虫大小的潜在影响。综合分析表明“Berenicea”个虫缩具有内在性,且缩小过程并非匀速,而是在约1.65亿至1.6亿年前和约7800万年前出现两次显著的阶段性缩小。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环口目苔藓动物在宏观演化时间尺度上的虫体缩小现象,并提出其可能与代谢效率优化或摄食生态位转变有关,而非外部环境压力或种间竞争的直接结果。这一发现为理解模块化生物的体型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文相关信息:Ma, Junye; Liow, Lee Hsiang; Taylor, Paul D. (2025). Zooid size reduction in cyclostome bryozoans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present-day. Palaeontology. https://doi.org/10.1111/pala.70027.
管口目苔藓动物“Berenicea”个虫形态
“Berenicea”个虫宽度分布地质历史分布
“Berenicea”个虫大小演化最适模型
附件下载: